今天,小編看到某寶一家做LED燈的商家,單款產品月銷300多萬件!!!沒錯,單款產品!月銷!不是3萬!不是30萬!是300萬!!!我的天,這么會有如此牛掰的商家啊?我們真要好好學習一下??墒牵吹较旅娴脑u價,我就...
照明爆炸事件,我們不是第一次聽聞,為什么爆炸的LED還是會出現在市場上呢?更有神者為什么產品如此之爛,還賣得出奇好呢?
1.照明制造企業缺乏健康的商業倫理
我們社會總體進入市場經濟的時間并不長,細分到各種行業中就更參差不齊,對商品交易的邏輯和倫理都在各種磕磕碰碰中成長,權力尋租、信息不對稱交易等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占據著企業獲得市場份額的方法主流。這直接導致了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在產品上,卻在銷售網絡政府關系構建等等各種奇葩現象叢生。非健康的商業倫理,自然派生了產品價值在價值鏈條中倒掛的奇觀。
2.照明產業鏈上下游普遍缺乏燈光知識
這里指的上游,一直上到業主,然后是工程方、設計師,下到經銷商、制造企業……噼里啪啦不一而足。照明產業生命時間相對很短,LED 技術的出現更是攪局者,很多企業從五金、模具、機械等各種相關行業迅速轉型而來,莫說為啥同樣三瓦的球泡價格能相差上十倍你不懂,有的連廠商自己也沒弄懂為啥居然能這么便宜就真 TM 亮起來了呦,何樂而不為呢。
“方案是不是用的 LED?是就可以啦!誰便宜誰來!”投標照明設計方案時,業主這句一棒子掃過來的話或同義詞,你一定不陌生。就這樣,兩缺同時成立,無知者無畏做出來壞的產品被無知者無畏的市場通過扭曲的交易成交了,會爆炸的燈于是有機會被生產出來還能裝到我們家里去。
3.LED 行業標準缺失、監管不力
LED照明國家標準是行業一直以來討論的話題。盡管各地已經在制訂和試用自己的地方標準,但標準混亂,沒有統一的標準,行業準入門檻低,有很多企業都是跟風,什么賺錢做什么。
由于缺少統一規范和標準,目前市場上 LED 照明應用產品種類繁多、性能各異、互換性差,給整個產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另外,雖然 LED 企業對工商的抽檢都持配合態度,但也有不少企業反映工商抽檢的局限性,包括抽檢產品范圍的局限。抽檢的品牌中僅有幾個行業內數得著的品牌,而且抽檢樣品比較少。